活动现场,同学们观看了防性侵动画宣传片《萌娃防性侵修炼手册》,国家三级心理咨询师朱臆蓉用PPT展示、讲解、交流互动的方式向同学们深入浅出地讲述防性侵防欺凌防拐如何报警、自救等相关知识,小朋友们积极举手提问,在欢乐的学习氛围中收获满满。
受聘为该公司文员后,熊建梅的认知逐渐被改变。海报设计:刘仕川 黄山敏2021年底,熊建梅决定与工作了4年的昆明告别,回到家乡——赤水河源头的昭通市镇雄县。
赤水河源头的生态环境和独特的源头标志,将会助力一个产品走出去,一个品牌走出去。如何让生态环境好和经济欠发达不再是一对矛盾?镇雄县170多万人都在思考。随着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接续乡村振兴工作的开展,熟悉镇雄县产业形态的企业人士认为,产业振兴应该换一种思路,从产业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着手,打造一条全新产业链,既能富民,也能增加税收。做项目资料的过程中,她发现赤水河源头的这片土地,并不仅仅能生长出玉米、土豆,还能生长出对未来的无限希望。同时,特定的地理位置也是好酒的品牌表达符号。
读中学的时候来过,那时没有这番繁华喧闹的景象。2022年10月,注册商标古邦红,名为醉云南赤水印象的系列桑葚酒面世,定位为扎根赤水河源头酿造一款承载中华农耕文明的美酒,在品牌表达上融入了生态文化,让健康成为生活的一种认知。大力发展乡村旅游,鼓励脱贫人口从事餐饮、住宿、采摘等相关经营活动
实行一月一排查、一月一核查,完善农户线上自主申报和干部线下常态排查双向协同监测,建立防范因灾返贫长效机制,实现动态采集监测、动态分析预警、动态调度推进,有效防范因病因灾返贫风险,持续巩固提升三保障和饮水安全水平。马翠珍的丈夫王成学说。时间比较自由,钱比以前赚得多了,家人也照顾好了。守家就业,不再候鸟式外出打工,是昭通市昭阳区村民冯常国的心愿。
云南接续推进乡村振兴,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按收入周期核算,2023年前两个季度全省脱贫人口和监测对象人均纯收入8197.5元,达到时序进度要求。
构建研发和孵化在上海、生产在云南、效益在沪滇的产业协作格局,2022年以来共建设产业园区80个,新增引导上海落地投产企业251家,实际到位投资85.5亿元。确定2023年全省收入监测线为8050元,建立按季度统计的工作指标监测体系,开展季度集中排查和收入信息采集录入。2022年,全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8000元,成为产业兴、生态美、边民富的标杆。近年来,老达保村立足拉祜族群众的独特优势,通过支部+公司+农户利益联结机制,走出支部开方子、公司迈步子、农户甩膀子的致富新路。
玉溪市通过大力培育多元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脱贫群众增收注入强劲动力。随着当地乡村旅游业态不断升级,村民彭娜儿有了农民、演员、民宿主人多重身份。两年多来,我省培育了一批行业龙头、领军企业,壮大一批农民专业合作社,形成省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1161家,农民合作社示范社6.8万个。普洱市澜沧拉祜族自治县老达保村村民们表示。
开远市实施数据监测后,数据先后预警触发4134个工作流,进行信息交换和派单8万余条,实现发现问题及时、帮扶跟进及时、风险消除及时,有效防范返贫致贫风险。制定促进农民增收市场主体联农带农奖补办法,重点将人均纯收入1万元以下的脱贫家庭全部纳入市场主体联农带农范围。
今年1月至5月,全省开展脱贫劳动力培训32万人。大力培育农业市场主体——长期以来,人多地少和劳动力持续外流掣肘玉溪市易门县浦贝乡阿姑村的发展。
增加脱贫人口收入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关键。2015年,廖世兵回到家乡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富宁县田蓬镇下寨村委会上寨村任村长。在他的带领下,村民就近发展中药材、乡村旅游等产业,实现了从空巢村到富裕村的逆袭。乡村产业发展了、环境更好了,农民在家务工增收变为现实。全省上下把巩固脱贫成果、促进农民增收,当作一项必须抓紧抓好的政治责任、政治任务。以前我们住院治疗半个月要花费2000元左右。
两年多来,云南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全面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坚持以守底线、抓发展、促振兴为主线,聚焦监测帮扶、培训就业、产业发展、重点区域,把促进脱贫人口增收作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根本措施,持续增强脱贫地区和脱贫群众内生发展动力,高质量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
为加快构建促进脱贫人口持续较快增收的长效机制,让脱贫群众尽快富裕起来,我省深入开展技能培训,让脱贫群众强本领。两年多来,我省联农带农迈出关键一步。
为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切实维护和巩固脱贫攻坚战取得的成果,全省各地坚决落实四个不摘要求,下大力气稳固脱贫基础,牢牢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昭通市把劳动力转移就业促增收作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以六化举措探索六变路径,千方百计促进脱贫群众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更加稳定就业。
一人富不算富,群众富才是富。在共同富裕的道路上,云南脱贫群众不掉队。两年多来,随着激发脱贫群众的内生动力、全力投入家乡建设,以及一批批大学生到村、能人回村、农民工返村,村里的电商带头人、致富带头人不断涌现,乡村旅游、农村电商等一个个新业态风生水起,头雁效应激发出群雁活力。云南日报记者:王淑娟。
大力发展乡村旅游,鼓励脱贫人口从事餐饮、住宿、采摘等相关经营活动。收益按村集体5%、公司25%、演员70%的比例进行分配,演艺人员年人均分红近2万元。
2022年,全市培育农业龙头企业289户、农业企业5808户、农民专业合作社2442个,脱贫人口人均纯收入达17943元、同比增长16.24%,收入总量高于全省3796元、增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强产业 厚植增收动能为了让脱贫群众在共同富裕道路上不掉队,我省坚持把一切为了农民增收特别是脱贫人口增收作为中心任务和鲜明工作导向,通过实施产业增量提质、乡村旅游、建立完善联农带农机制、发展村集体经济、培育致富带头人、实施农业市场主体倍增行动、消费帮扶等方式,千方百计拓宽增收渠道。
今年以来,省乡村振兴局、省农科院向全省88个脱贫县选派产业发展技术服务团,采取直接到一线等方式给予挂联县长期技术指导服务,每年到实地工作时间不少于90天,助力脱贫地区攻克一批制约当地发展的关键技术,补齐产业发展技术短板,转化一批科研成果,培养一批本土人才,提高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项目库产业发展类项目效益,促进帮扶产业提质增效。抓监测 兜牢增收底线2021年,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开远市建立并启用乡村振兴大数据平台,通过平台数据汇总分析、部门联动预警,及时快速找准监测对象。
易门元瑞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落地以来,大力发展软籽石榴产业。我省坚持外出务工和就地就近转移两手抓,提高外出务工人员就业技能,促进就地就近就业。真正做到方便群众在家门口就业,让群众既有收入,又能兼顾家庭,把孩子教育培养好。紧盯脱贫群众增收这个硬任务,云南努力探寻新路径。
通过就近就业稳收入,依托产业园区、产业基地、帮扶车间、以工代赈扩大就地就近就业,保持37.1万个乡村公益性岗位和16.8万名生态护林员规模,截至5月底,全省县内实现就业153.1万人。全省培育形成帮扶主导产业26个,每个脱贫县均有2至3个特色产业,2.8万个经营主体与163万户脱贫户建立了稳定的利益联结机制。
昭阳区靖安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的就业帮扶车间里,52岁的冯常国和老乡们熟练地做着藤编桌椅。用好科技人才资源——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组建橡胶产业领域科技特派团,派出科技特派员195名,推进科技兴胶促增收行动,2022年全州天然橡胶种植面积452.65万亩,干胶产量33.75万吨,带动42.96万名胶农增收致富,实现人均增收8100元,橡胶树成了脱贫群众的摇钱树。
从去年11月到现在,我们住院半个月一次只需花费160余元,政府对我们的帮助很大。我搬迁到靖安安置区后,在家门口的车间打工,一天能做3个藤编桌椅,一个月有2000元收入。